簡單來說,唐卡是一種繪畫藝術,大約起源於公元七世紀,是藏傳佛教尼僧們修行時必不可少的工具。它所表現的內容非常豐富,可以向人們展現宗教、政治、建築、醫藥、天文、民俗甚至人與宇宙的關係等多方面多層次的內容。具有極強的藝術性、宗教性、知識性以及趣味性,它被人們稱為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本大的百科全書。
唐卡(Thang-ga)也叫唐嘎,唐喀,系藏文音譯,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。它類似於漢族地區的捲軸畫,多畫於布或紙上,然後用綢緞縫製裝裱,上端橫軸有細繩便於懸掛,下軸兩端飾有精美軸頭。畫面上覆有薄絲絹及雙條彩帶。它所描繪的畫面從主體到細節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,不論是中心的神靈人物,還是周邊用以裝飾的祥雲、花蔓、法器等等,所表達的都是統一的理念,有較強的指向性。
能夠繪製唐卡的都是專業的畫師,也有一些是寺廟裡有一定修為的喇嘛,絕大多數畫師都是出於信仰,出於尊敬而畫的,他們認為繪製唐卡也是一種修行。所以在繪製唐卡之前,並不像平常人畫畫那樣拿起筆畫就行了,而是還有一定的儀式和講究。
涉及佛教的唐卡畫成裝裱後,一般還要請喇嘛念經加持,並在背面蓋上喇嘛的金汁或硃砂手印。也有極少量的緙絲、刺繡和珍珠唐卡。唐卡的繪製極為複雜,用料極其考究,顏料全為天然礦植物原料,色澤艷麗,經久不退,具有濃郁的雪域風格。繪製唐卡是一件非帶嚴肅的事,畫師動筆前需專心修行數日,以期達到養性凝神的目的,畫師一般都很少在畫作上留名,因為他們視繪製唐卡為一種奉獻或修行的行為。
經過幾個月甚至幾年的繪畫之後,還要為所繪製的唐卡開光加持,這才算真正完成了一副唐卡。由此可見,繪製唐卡是一場修行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,而唐卡珍貴的價值和深刻的意義也就可以想像了。
正統的唐卡所用的顏料非常考究全部採用金、銀、珍珠、瑪瑙、珊瑚、松石、孔雀石、硃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、大黃、藍靛等植物為顏料。在西藏,這種製作和應用礦植物繪畫顏料已有2000多年歷史。每一種主要色彩,在不同的題材中都確切地表示著一種特定的宗教涵義,同時又能使畫面色彩協調美觀,賞心悅目。
繪製時,畫師先畫出主要的定位線,以保證佛像身體比例的協調,五官的端正。輪廓線畫完後,再用炭筆畫出佛像的草圖,然後用墨勾成墨線,勾墨之後再根據畫面描繪的水泊、河流、岩石、山丘、樹木、雲霧等景物的不同,在不同的景物上塗上相應的顏色,最後開臉。
(1)選布
畫布一般選擇淺色畫布,厚度軟度適中,太厚太硬都容易使顏料剝落和皺裂。有的唐卡尺幅很大,只能把幾塊畫布用非常細密的針腳縫合在一起,兩塊布接縫不能有礙於唐卡的完整。
(2)繃展畫布
將裁好的畫布洗淨晾乾,繃到繃架上。再用結實繩子把細木畫框牢牢地綁在大畫架上,按「之」字形的繩路式樣把畫框同畫架的四個邊綁在一起。
(3)上膠和打磨
將膠塗在畫布兩面作為「底色」。磨製畫布需要兩道工序。先是數次的粗磨,上好白底的畫布陰乾後,用手感略粗的磨石輕磨。再在水中調入少量的膠,在畫布正面均勻地塗抹,陰乾後用光滑的磨石打磨三至五遍。
(4)勾勒草圖
打線畫出主要的定位線,其中有邊線、中心垂直線、兩條對角線和輪廓線。用炭筆畫出佛像的素描草圖「白畫」之後,再用墨勾成墨線。
(5)上色描線
根據畫面描繪的景物不同,塗上相應的顏色。繪佛像時,先繪蓮花座,再畫布飾,最後畫佛身。畫背景時,先淺色後深色。把以上所說部分畫完後,用金色畫衣服上的圖案,一些畫面裝飾再用各色線條來勾邊。
(6)開臉
開眉眼包括畫眼睛、嘴唇、鼻孔等,是唐卡繪製過程中最後一道工序,也是最重要的一步。一幅唐卡的成敗,往往取決於眉眼開得是否成功。因此,有的老藝人將開眉眼的功夫當作絕技,單脈相傳,不輕易示人。